|
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佳能(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之一,也是佳能“影像公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佳能先后联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地方政府及深圳市派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共同为抢救濒危文化发挥各自所长。
2009年,佳能(中国)启动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用摄影、摄像和3D技术对羌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及其传承人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和记录,将采集的影像数据进行后期加工,形成影像数据库,捐献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用于研究和传承发扬羌族文化,同时,在四川当地的文化展馆、非遗展出活动等活动中也会向公众展示,唤醒公众对濒危文化的保护意识。
未来,佳能(中国)还将长期支持更多的优秀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镜头下的彩色中国
久惯于城市的我们初见少数民族的服饰时,无不对其在配色上的绚丽而惊讶。那种对近乎纯色的大胆使用,让我们得以再次体味到一种古老的纯净。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有多少颜色,每种颜色背后又有多少传说和故事,当这些传说和故事逐渐消失,颜色只是颜色,无法言说更多。
2008年的汶川地震,瞬时间使羌族减少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这令仅凭口授心记的羌文化损失惨重。时隔一年,佳能(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组与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在文化部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影像数字技术抢救濒危的原生态羌族文化。项目组一行13人第一站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整个过程将历时半年左右。这是佳能(中国)志在用影像传承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始。
让色彩透过镜头,用影像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佳能(中国)一直努力的方向。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
为了帮助在“5·12”地震中遭受重创的羌族同胞重建精神家园,2009年5月12日前夕,由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市派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组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将在文化部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影像数字技术抢救濒危的原生态羌族文化。
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佳能将用摄影、摄像和3D技术对羌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及其传承人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和记录,通过对前期采集的影像数据进行后期加工,形成影像数据库,捐献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用于研究和传承发扬羌族文化,同时,在四川当地的文化展馆、非遗展出活动等活动中也会向公众展示,唤醒公众对濒危文化的保护意识。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其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羊皮鼓舞、羌笛、羌绣等多项文化艺术形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羌族本身无文字,传承人的口口相传是羌族文化保留继承的唯一方式。5·12地震导致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去世,对羌族文化传承影响巨大。同时,在地震中,碉楼、古墓葬群、土陶等难以计数的羌族文化遗产遭到毁损。抢救濒危的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已被列为佳能(中国)2009年“影像公益”联盟中文化部分的重点项目。未来,佳能(中国)还将长期支持更多的优秀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大型藏族原生态舞乐《藏谜》
2008年,佳能(中国)支持了由舞蹈艺术家杨丽萍主创的大型藏族原生态舞乐《藏谜》,希望借助此气势恢弘、美轮美奂地歌舞剧,对古老、独特的藏文化保护及传播尽一份力。
《藏迷》是中国首部全景式展现民族文化的歌舞乐诗篇,涵盖了藏族各个地区、各种风格的歌舞乐表演。它综合了藏区民间文化的多种形式,包括宗教音乐、服饰表演、唐卡艺术和藏戏唱腔等内容。是一部集中表现藏族歌曲、舞蹈、乐器之大成的作品。佳能倾力支持这部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帮助藏族民间艺术在舞台上再度呈献,对古老、独特的藏文化保护及传播尽到其一份绵薄之力,也希望公演所获得的收入能够帮助“5.12”震区的灾民尽快恢复生产、建设。也进一步拉开了佳能(中国)推动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程,展现了佳能(中国)践行CSR(企业社会责任)的庄严承诺。
■佳能(中国)独资赞助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
2004年5月,由佳能(中国)独资赞助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北京举行。该项比赛被认为是世界上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引起国际音乐界的广泛瞩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