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内容导航:
三、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已发展成为视像行业相关产品和系统的全球最大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视像行业2010年的产值规模已超过了一万亿元。其中,彩电行业产值规模达到了4080亿元,彩电年产量从2006年的8372万台增长到2010年的11493万台,占全球彩电生产总量的比重从42%扩大至48%,出口占到全行业产量的58%;数字电视机顶盒2010年产值规模达到了610亿元,产量达到1.5亿台,占全球市场的73%,是全球制造中心;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2010年产值规模达1500亿元,数码相机2010年产量超过8000万台,80%用于出口,是全球最大生产和出口基地;摄录编行业需求规模在千亿元水平,部分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投影机产值规模260亿元,2010年产量710万台,出口500多万台;视频监控系统相关产品产值规模(含系统)约450亿元。其它新兴的大屏幕显示系统、数字家庭、视频监控系统、新型便携/移动视频信号接收显示终端都获得了迅猛发展。
转型升级取得显着成效。全行业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转型,为数字电视、数字家庭、三网融合的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十一五”期间彩电行业平板化和高清化转型取得了质的飞跃,,累计生产彩电4.73亿台,其中平板电视2.51亿台;2010年生产平板电视9086万台,占彩电总产量的79%,80%以上产品达到国家高清标准要求。当前,全行业正在积极推进网络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
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平板显示产业格局基本成型。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导下,以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目标,以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建设为重点,通过多种联合方式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链的战略部署得到了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共有7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线(2条6代线、5条7.5代线以上)项目建设,围绕玻璃基板、高世代液晶面板线、模组与整机一体化以及相关产业配套的总投资规划超过了2000亿元。初步形成了北京辐射圈、长三角地区(苏州-南京-合肥)、珠三角地区(广州-佛山-深圳)、海西经济区(台北-厦门-福州)、以成都为主的西部开发区(成都-绵阳-重庆)等各具特色、分工合作、投资主体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聚集格局。
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取得较大提高,专利池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初步建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联盟标准密切衔接、互动高效的自主标准体系,出台了60多项相关标准,提高了我国在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增强了企业实现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专利池建设取得一定成果,9家本土骨干彩电企业合资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技术公司中彩联,建立了拥有2000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的彩电专利池并开始运营实践,在对外知识产权谈判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有效促进了行业的共赢协同发展。骨干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开发的新一代高清互动接口技术(Diiva)具有国际领先地位,获得了全球知名消费电子企业的积极跟进与采纳,已成为智能数字家庭系统的核心技术。
国内企业已掌握工业设计技术、全程高清、LED背光、超薄技术、倍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自然光技术等的研发,以及下一代光储存CBHD(中国高清碟机格式)、新型半导体存储等新技术和新应用,推出了LED背光源电视、互联网电视、数字电视一体机、移动电视、3D电视、硬盘高清播放机等新产品。
自主品牌建设成效凸显,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脱颖而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熏陶,TCL、海信、创维、长虹、康佳、海尔、厦华、同方、雅图、京东方、九洲等一批规模较大、品牌自主、生产稳定、质量优秀、创新能力强、市场表现活跃的骨干企业,成为电子视像行业的中坚力量。
页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