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破百亿,但韩国影市却在这一年出现了观众数量下降和电影影响力下滑的窘境。曾经作为亚洲电影先锋的“韩流”是否已经退去?在中国电影为百亿市场庆祝之时,韩国电影的滑坡似乎也在为热情高涨的中国影人提出了某种警示。
2010年最卖座的韩片《大叔》
【中国投影网资讯】日前,釜山电影节主席李庸观来京,宣布与中博传媒联合成立ZONBO-BALCON公司,新公司将在韩国直接运营四家电影院,未来形成一条在韩国本土拥有50家影院联盟的自有院线,中博传媒也将成为首家在韩国拥有完整发行及放映渠道的中国公司。李庸观来京“借枪”的背后,事实上是韩国持续滑坡的现实。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破百亿,但韩国影市却在这一年出现了观众数量下降和电影影响力下滑的窘境。曾经作为亚洲电影先锋的“韩流”是否已经退去?在中国电影为百亿市场庆祝之时,韩国电影的滑坡似乎也在为热情高涨的中国影人提出了某种警示。
“韩流”正在变“寒流”
2010年的韩国电影工业,呈现出了观众数量与总票房收入背道而驰的情况。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公布的年度数据,2010年的韩国电影同比2009年,门票销售减少了5.2%,为1.46亿张;票房总收入却增加了6.5%,为10.04亿美金。与此同时,平均票价从2009年的每张6.31美金上调至7.08美金,涨幅为12%。此外,韩国人均去电影院的次数为2.92次,这是5年以来该数据首次跌破3这个门槛。这些数字显示韩国电影观众正在流失,平均票价的上涨特别是3D电影的盛行维持了电影市场的“表面繁荣”。
除了本土观众的减少,韩国电影在影响力也有所下滑,近两年既没有出现像《太极旗飘扬》、《汉江怪物》这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片,也很难见到全智贤这样依靠一部电影一夜成名的韩国明星。相反的,人们对于韩国电影圈的关注更多地放在了“潜规则”和“自杀事件”等负面新闻上。业内人士感慨,“韩流”已变为“寒流”。
失去“保护伞”前景堪忧
“韩国电影配额制度的取消,使更多的好莱坞电影进入韩国市场,对韩国本土电影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作为首家进入韩国电影市场的中国传媒机构,中博传媒董事长陈伟明分析了韩国电影下滑的首要原因。
政策支持一直是韩国电影得以发展的最大力量。其中最着名的就是“电影配额制”,即韩国电影院每一个影厅每年必须放满146天的本土电影。2006年3月,韩国政府通过了电影削减配额制度,电影院放映国产片的规定天数变成了73天,这使得韩国电影受到好莱坞大片的严重冲击。由于电影配额制的缩减,本土电影前景堪忧,许多投资商都持观望态度,为降低风险减少了投资,使韩国本土电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和失去保护伞的韩国电影不同,中国目前严格限制每年只引进20部的进口分账大片,这也为国产电影的生存腾出了空间。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这一保护能维持多久很难判断,到时中国电影将会面临和韩国电影一样的困境。
创意不够明星来凑
釜山电影节主席李庸观来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出现的商业大片垄断市场、过分依赖明星等问题在韩国同样存在,韩国观众选择电影时只看是否有大牌导演、明星和是否是大制作。陈伟明同时表示,“韩国本土电影的制作成本经过10年的发展节节攀升,从现状看,导演和大牌影星的片酬在投资中占到绝大比例,制作公司投资风险高,而利润反倒降低了,因此韩国本土的电影数量增加了,但利润却减少了。此外,由于电影产量太高,档期过于拥挤导致很多电影的上映时间被缩短,这些都是造成韩国电影下滑的原因。目前,在我们中国电影投资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形,所以也要给国内的影视公司敲一下警钟。”
除了大片垄断、片酬过高,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代理委员长沈相旻也曾指出,韩国电影碰到的困难分两种,一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也就是制作成本和宣传成本的控制失衡,这是亏损的重要原因;另外就是影片的策划能力不足,抄捷径的多,缺乏创意。反观中国电影,对电影宣传的高投入正在盛行,新片炒冷饭的情况也屡屡被观众诟病,长此以往,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情恐怕也会被慢慢消磨殆尽。
虚报票房在韩国不可能发生
“我国的电影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市场秩序亟待规范,竞争环境亟待净化。电影票房收入‘偷、漏、瞒、虚’报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公平竞争,降低了行业信誉。”在对2010中国电影作总结时,电影局局长童刚曾明确指出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虚假票房问题。其实,在对票房的统计上,韩国倒是有科学的经验可供借鉴。陈伟明介绍说,韩国有独立于院线之外的票房检查系统,由政府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票房进行统计,电影票全国统一,每张票上都有税号,“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偷票房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正是看中了韩国电影市场的规范和先进管理,陈伟明才会选择韩国作为海外发行的第一步。“中国和韩国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上相似度很高。更关键的是,韩国电影已经把好莱坞的成功经验‘拷贝’过去,并结合得很好。因此,到韩国学习是最适合的。”陈伟明说。
中国电影进军韩国的机会来了
事实上,中国电影在韩国的发行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张艺谋的《英雄》作为第一部进入韩国主流市场的中国电影,创造了1.5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但《三枪拍案惊奇》就不如《英雄》的发行成绩理想。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很多当地的发行公司在发行策略上有偏差,如果这个发行渠道是由懂得中国电影的公司来控制,那么在制定面对受众群体的发行策略时,就能灵活调整。比如当时我们曾建议给《三枪》重新用韩语配音,将作品中的东北口音配成很幽默的釜山话,再根据韩国观众的特点剪出适合韩国的影片版本等。这些都是发行中的小策略,而只有建立自有院线,中国电影在韩国市场的发行竞争力才会增加,才会更有话语权。”陈伟明说。
在韩国本土电影有所下滑的同时,中国电影也找到了打开韩国市场的契机。中博传媒与釜山国际电影节合资成立新公司之后,将在韩国直接运营四家电影院,并形成一条在韩国拥有50家影院联盟的自有院线。“过去,中博传媒每年在韩国发行四五部电影。现在,随着合资公司、院线的建立,一年可以做到10部甚至更多。”釜山电影节主席李庸观表示,此番合作对中韩电影交流具有深远意义,可以使更多的韩国观众欣赏到中国电影。
热闹的中国电影仍需冷思考
由于韩国电影市场的不景气,近几年韩国导演和演员也频频到中国淘金,中韩合拍片成了热门。对此,陈伟明表示,韩国电影虽然经历过辉煌,市场比较成熟,但是整体来看本国市场非常有限,“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我相信很多国外的导演都希望到中国这个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巨大的电影市场中来。”但是,陈伟明也对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表示了担忧,“虽然国产电影的年增长达到30%至40%,但是快速的增长带来的是不可控的风险。而韩国电影增长约在7%至12%,与国内的增长速度相比有些慢,但是具有稳定性。”
产业在最辉煌的时候其实内在往往暗藏着危机,韩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已经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前车之鉴。在中国电影蓬勃发展和中韩电影交流日益升温的当下,中国电影仍需冷静思考,一方面为国内市场挤掉些泡沫,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这样或许才能避免“韩国式”危机。